体育学院始创于1977年,现有体育教育和运动康复两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本科校企联合(乒乓球方向)。其中,体育教育专业发展40余年,运动康复专业2015年开始招生,2019年有首届毕业生。体育学院于2019年与山东体育学院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,目前已联合培养4届硕士研究生。同时,体育学院承担全校大学体育课程,为我校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52人,其中教授2人,副教授17人,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,在读博士7人,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人,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人;现有国家级裁判4人,国家一级裁判7人。体育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、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,校级科研课题30余项,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,其中核心刊物90余篇,两次获山东省高校体育科研先进单位,2人次参加奥运会科学大会,多人次获市人文社会科学奖、科技进步奖。
体育学院体育学实验中心现设有8个实验室(总投入500余万元)。现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2个,草坪足球场2个,球类体育馆1个、体操房1个;有塑胶篮球场地16块、塑胶排球场地8块、塑胶网球场地4块,以及乒乓球室、武术、羽毛球、瑜伽房等场馆设施。
2018年以来体育学院学生共获学科竞赛获奖120余项,其中国家级奖项35项,国际获奖2项。体育学院培养了近3000名毕业生,培养了一批优秀体育教师、教练员、运动员和管理干部,为山东和我国体育事业、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,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,社会各界充分肯定。
一、体育教育(师范类):
培养目标: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、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、较强的体育专业基本知识、基本技能、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,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、业余训练和竞赛工作,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中、小学体育教师。
专业核心课程:课程与教学论、教育心理学、体育教学技能、中学体育教材教法、德育与班级管理、教育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、教师语言、体育保健学、体育心理学、学校体育学、运动训练学、体育科研方法、体育统计学、田径、体操、篮球、排球、足球、武术、健美操。
就业与发展方向:学生就业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,同时“一专多能”,可以兼顾社会体育指导员、健身指导员、康复师等社会紧缺就业岗位。
二、运动康复:
培养目标: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,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基础,系统掌握现代康复诊疗、运动损伤防护理论和技能以及体育运动康复原理和方法,能在各级保健康复机构、运动训练基地、养老服务机构、健身会所、体育科研部门、学校等从事运动康复诊疗、运动防护、物理治疗、健康指导与管理、体能和体质监测等工作中,具备运动康复诊疗和运动防护技能,能胜任运动康复诊疗和运动防护技能的工作,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专业核心课程:推拿与按摩、中医针灸、肌肉骨骼康复学、神经康复学、心肺疾病康复学、太极拳与推手、太极器械健身法、健身气功功法、武术健身功法、导引养生功法、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、运动处方原理与方法、运动损伤防治学、运动生物化学。
就业与发展方向:学生能够在各级保健康复机构、运动训练基地、养老服务机构、健身会所、体育科研部门、学校等从事运动康复诊疗、运动防护、物理治疗、健康指导与管理、体能和体质监测等工作,尤其在“健康中国”背景下就业前景广阔。
三、体育教育(师范类,乒乓球方向):
培养目标: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、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、较强的体育专业基本知识、基本技能、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,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、业余训练和竞赛工作,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中、小学体育教师、体育俱乐部及体校(或工厂、企业和社会团体等)教练等。
专业核心课程:课程与教学论、教育心理学、体育教学技能、中学体育教材教法、德育与班级管理、教育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、教师语言、体育保健学、体育心理学、学校体育学、运动训练学、体育科研方法、体育统计学、乒乓球、田径、体操、篮球、排球、足球、武术、健美操。
就业与发展方向:学生就业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,同时“一专多能”,可以兼顾乒乓球教练员、社会体育指导员、健身指导员等社会紧缺就业岗位。